国外发展历程
有关聚酰胺酸纤维纺丝的报道*早见于1965年,这是以均苯四甲酸酐(PMDA)和4,4’.二氨基二苯甲烷(MDA)在DMF中合成聚酰胺酸,然后以水为凝固浴在室温下湿纺得到聚酰胺酸纤维。
20世纪60年代,美国杜邦公司就开始了聚酰亚胺纤维相关研究工作口,但限于当时整体聚酰亚胺发展技术水平与纤维制备方面的实际困难,杜邦并没有将聚酰亚胺纤维推向产业化。
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相关方面的研究,但纤维产品都限于军用方面及航空航天中的轻质电缆护套、耐高温特种编织电缆等,并对我国实施出口封锁。
奥地利JEvonic公司实现了聚酰亚胺纤维商业化生产,其产品聚酰亚胺耐热短纤维P84,产能1200 t/a,规模较小,售价很高,并且对我国实行限量销售。
国内发展历程
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, 由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采用干法纺丝工艺小批量生产PI纤维。用途主要是电缆的防辐射包覆、耐辐射的降落伞绳和带等, 后期研究摩洛哥vs克罗地亚让球
和聚酯较多。中科院长春应化所、东华大学和四川大学也开展了PI纤维的研究,并取得了不少学术成果,但仅限于实验室阶段。
2010年长春应化所与长春高琦合作采用湿法纺丝技术生产聚酰亚胺纤维, 目前已达到300 t/a的产能规模。
201 1年江苏奥神集团与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,在连云港投资成立江苏奥神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,实施自主开发PI纤维研究及产业化项目。